金秋时节,舒城县干汊河镇龙山村的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瓜蒌,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这片占地72亩的瓜蒌基地,正是村集体利用清查出的新增耕地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百万元收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500元。
农村集体“三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舒城县纪委监委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靶向发力、系统施治,以有力监督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高效盘活,为强村富民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为破解农村集体“三资”底数不清、产权不明、资产闲置、监管不力等问题,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通过监督检查、专项巡察等方式,压紧压实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对全县39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运行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并纳入“三资”监管平台进行动态管理,累计核实资产总额42.80亿元,集体土地面积260.72万亩。同时,紧盯集体资金使用、合同签订、工程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重点排查,推动整改问题合同107份,问题工程项目37个,化解债务14.8万元,增加集体收益53.54万元。
整治过程中,县纪委监委贯通信访、审计、财政、巡察等监督力量,全面收集问题线索,精准发现并严肃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违规处置集体资产等违纪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今年以来,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共立案8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3人。针对日常监督和查办案件暴露出的问题,该县纪委监委通过下发工作提示、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修订完善《舒城县2025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合同示范文本(试行)》等16项制度机制。
随着集体“三资”管理的不断规范,舒城县各村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南港镇河西村将闲置的希望小学成功改造为电商产业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十余万元;城关镇北隅村通过平台公开竞租,使一片28.3亩的鱼塘年租金8000元大幅提升至4.5万元……一处处闲置资产被成功激活,转化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整治成果、健全长效机制上持续发力,对敢于向集体资产‘伸黑手’的行为‘零容忍’,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守护好农村集体的‘家底’,护航乡村振兴行稳致远。”舒城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