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纪委作为纪检监察体系的神经末梢,其日常监督效能直接关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基。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开展“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为提升乡镇纪委监督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理解“三化”建设在乡镇日常监督中的政治意涵与实践价值,是新时代巩固执政根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日常监督的规范化,是凝聚基层政治信任的坚固磐石。此规范化绝非僵化条框的简单堆砌,而是指监督流程的清晰化、操作标准的具体化与职责边界的法定化。唯有如此,监督才得以走出“运动式”泥潭,步入稳定可预期的制度轨道。从政治高度审视,规范化是党在基层确立治理公信力的根本途径。当监督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群众便能够预判权力运行的轨迹,减少“熟人社会”中监督的随意性与选择性,从而筑牢对基层治理体系的信任基础。实践层面,规范化建设正逐步重塑基层监督面貌:从信访举报的标准化受理与精准分流,到问题线索的闭环管理;从监督清单的明确制定到检查程序的规范统一,日常监督正日益摆脱“碎片化”困境。阙店乡纪委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后,清晰界定了村务决策与监督的边界,群众对村务的疑虑大幅减少,重复信访率显著下降——这正是规范化赢得信任的生动写照。
日常监督的法治化,是基层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根本保障。法治化建设要求乡镇纪委以法治思维与方式履行监督职责,严格遵守实体与程序规定,确保监督行为本身不偏离法治轨道。其核心政治意义在于实现基层权力运行的高度制度化,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从而捍卫法治尊严与党的执政安全。当监督者带头尊法、模范守法,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便自然增强,群众对法治的信仰也日益牢固。实践中,法治化体现为乡镇纪委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从监督调查措施的规范使用到证据收集的合法严谨;从处理决定的依法合规到权利保障程序的严格落实。阙店乡纪委在查处一起违规处置村集体资产问题时,因程序严谨、证据确凿,被查干部心服口服,周围群众亦交口称赞。法治化监督既惩治了村级微腐败,更彰显了法治的公正力量,成为基层政治生态的净化器。
日常监督的正规化,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动力源泉。正规化指向乡镇纪委在机构设置、队伍素质、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系统化提升,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基层监督铁军。其政治价值在于通过专业化力量驱动治理现代化,确保监督能力与乡村振兴的繁重任务相匹配。正规化建设直接提升监督的精准度与穿透力,使日常监督真正成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助推器。实践层面,正规化建设正着力夯实基础:通过优化机构设置确保监督力量充足,强化专业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改善工作条件保障监督顺利开展。阙店乡纪委标准化谈话室建设并配备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后,不仅保障了审查调查安全,更以科技手段固化了证据链,极大提高了办案质效。正规化建设正使乡镇纪委从“单打独斗”走向“系统集成”,成为基层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
“三化”建设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筑了乡镇日常监督的坚实体系。规范化提供稳定框架,法治化注入规则灵魂,正规化则提供坚实保障。三者协同发力,推动乡镇日常监督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使监督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这不仅是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热切期盼的关键举措,更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战略支点。当基层权力在规范、法治、正规的监督下阳光运行,人心所向的执政基础便坚如磐石。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镇纪委的“三化”建设,正是治理现代化宏大工程中关乎基石的深度打磨。规范化为监督立信,法治化为权力塑形,正规化给治理赋能,当这三重保障在基层协同发力,日常监督便不再是悬浮的“空中楼阁”,而成为触手可及的治理现实。唯有如此,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才能在清朗的政治生态中铺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在基层监督的守护下历久弥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