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中央即召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释放出全党重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的鲜明导向和坚定决心。
“天下之治,始于里胥”,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让广大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基层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实”字为要,从实情出发,以实干为径,用实绩为验,真正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受到变化、看到实效。
务实为先,精准施策解难题。基层的“痛点”,就是整治的“靶点”。基层减负不能粗暴地“一刀切”,而应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基层工作各有特点,负担来源也各不相同,具体减什么、怎么减,还是要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心声。因此,减负必须从“实情”出发,既要敞开大门,主动收集基层干部的问题,也要深入一线,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善于到基层干部的身边去深入调研,摸清基层的真实负担,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减轻基层的压力,避免“减负”变成“增负”。
实干为本,优化机制提效能。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要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因此,减负必须以“实效”为标准,在完善机制、标本兼治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理顺基层权责体系,探索出台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服务清单等,明确基层该干什么活、应担什么责,让基层干部种好“责任田”,干好“分内事”。另一方面,要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切实解决督查考核过频过繁问题,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实绩为证,群众满意见真章。基层减负,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减负的成效如何,最终要靠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因此,减负的效果不能只看报表上的数字,而要看干事创业的实绩优劣、人民群众满意与否。要树牢和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与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党纪学习教育等贯通起来,持续跟踪督导,广泛收集群众对基层减负工作的意见建议,杜绝减负工作出现反复、回潮,真正把减负成果转化为惠民实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