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抓落实”效果如何?有没有客观标准?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实际成效同样只能看群众是否满意,由群众说了算。“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自主题教育展以来,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得到了群众的点赞,但在工作中也要注意把握好本质与现象、部分与整体、现在与将来三个关系。
从本质与现象关系来看,群众满意的本质在于工作为了群众利益,群众从中得到实惠。首先要注意群众“被满意”的现象。群众“被满意”的现象主要见诸各种宣传中,这种宣传主要特点是不论该工作有无从群众出发,有无为群众取得实惠,其报道效果都是 “得到群众广泛满意”。主题教育越往后,越要坚持标准,决不能虎头蛇尾,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其次要注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问题。出于一时一地一人的私利,表面上看这些“工程”,短时间有些“实效”,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实效”经不住考验,最终都会变成“时效”,白墙变成污点。
从部分与整体关系来看,首先群众是个整体概念,我们开展工作虽然追求让每一位群众都满意,但是受每个群众思想、当地实际情况不同等因素影响,不可能让当时每一位群众都满意。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考虑整体就是指从全局出发开展工作,对事物的方方面面关系都要考虑周到,只要我们从群众整体利益出发认为工作是有利的,就应该贯彻到底,即使部分群众当时不理解不满意。其次,部分是整体的部分。要想取得群众满意,必须要根据实际,点滴积累,从部分到整体,逐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目标。
从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来看,群众满意永无止境,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工作时谋远虑,设长计,把握群众满意标准时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群众现在不满意,不代表群众将来不满意。群众现在满意的,不代表群众将来就满意。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主要防止开展工作目光短的问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政贵有恒,既要大胆开展工作,也要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群众满意了才能得民心,有了民心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在检验主题教育成效时,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精力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